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28日讯建1000平方米的空中智慧农场,一个小平板就能指挥种植机器人打理好整个农场整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成熟蔬菜瓜果学生采摘送“食育课堂”,在这个特色教室小学生们学烹饪,制作糕点果茶。26日上午,武汉市教科院“新时代武汉市小学劳动教育‘5L+’课程开发和实践”课题组75所课题联盟学校代表在东西湖区金银湖第二小学举行课题研讨。学校别具一格的校园劳动教育让代表们眼前一亮。

据介绍,位于学校教学楼5楼的启梦智慧农场于2021年4月建成,占地1100平方米,分为景观区、蔬菜区、香草区、温室区四个区域,一期共投入195万元。2022年投入65万元完成迭代升级,建立雨水收集过滤系统、气象观测系统、温度与湿度控制系统。引入智能物联,实现农场管理智能化。农场建设完成后,成为集生态环保、智能物联、立体种植于一体的现代化农场。


(资料图)

“这是我们的种植机器人。它能整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还能完成相关数据采集。”502班学生宋振熙骄傲地向参观者介绍说。

小讲解员介绍智能机器人如何工作。

据介绍,依据智慧农场,学校开发了《生命的四季》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实现了劳动与德智体美多学科的深度融合,深受学生们喜爱。

“在智慧农场,我们了解二十四节气,我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乐趣。”503班邱羽尚同学说。

学生们在食育教室制作糕点。

“为发挥基于农场种植的劳动教育延展性,深化劳动教育实践,形成劳动教育实践体系,结合启梦农场蔬菜瓜果种植采摘后的出口加工问题,2022年7月,区教育局投了50万元配套建立了‘食育教室’。在这里可将农场采摘的蔬菜瓜果进行加工制作为成品,让学生体验从播种到成熟、从采摘到制作菜肴的全过程劳动实践。校园劳动教育基地扮靓了校园,也点燃了孩子们的劳动激情。”校长熊强告诉记者,“学校向参会者提供的茶歇饮品和糕点,都是孩子们亲手制作。”

参会老师品尝学生制作的茶饮和糕点。

405班叶皓迪同学告诉记者:“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我都会来这里上课。我在这里学会了炒包菜、炒鸡蛋,制作麻薯包、麦芬蛋糕,滑蛋吐司……”

快乐劳动的孩子们。

当日活动中,熊强校长向参会联盟学校作了《让劳动之花在校园绽放》的主题分享。

学校老师作了智慧农场《生命的四季》项目、智慧农场《爱心义卖》微项目介绍,并进行了《做一个植物标牌》的课例展示。

在武汉市教科院课题组的带领下,全市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正在深入推进。红领巾学校阳光校区执行校长许晖、东西湖区新沟镇小学校长许化冰、武昌区武大一附小教学副校长喻梅笑、洪山区鲁巷实验小学副校长邱玲作为课题实验学校的代表,分别围绕劳动清单的使用、“西瓜节”劳动周、全域化劳动育人、“四趣”劳动课程模式进行了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汇报。

课题研讨活动吸引了线上23万人次浏览。“此次在金银湖第二小学的活动,我们不仅饱了眼福,也饱了口福,还满载研究的幸福,收获满满。”一位参会老师如是说。(长江日报记者周锐 实习生吴琴宇 通讯员雷瑶)

【编辑:邓腊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