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10月20日,“求职者称第一学历似乎成了污点”这一话题上了热搜,“第一学历”搞得像有“案底”,网友的调侃道尽心酸。其实,“第一学历”并不被官方承认。教育部曾提及,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但“第一学历”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双非”(非985和211院校)碰壁于隐形“玻璃门”不是偶发。在升学、求职等重要转折点,“第一学历”都成了选拔的标准之一。北大还有博导因毕业院校是“双非院校”遭学生吐槽“瞬间不想跟了”。企业招聘时注重“第一学历”涉嫌就业歧视,这种现象并无明显证据或相关数据证明,只能从受访者口中去验证。不少单位HR用“第一学历”刷人,在他们看来是能够大概率、迅速、高效招揽到人才的一种办法。企业惯用高考录取的学校为招聘的人才是否优秀而背书,无疑是对专科教育或非名校教育的质量缺乏信心。教育部曾指出“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用人单位对学历含金量的判断应该是多维度考察的,而不应只是一个校名。为了保护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加强监察力度,对于单位用人信息包括性别、学历等数据进行监察,并进一步用法律条款为劳动者撑腰,保障应聘流程公开、公平、公正。对于应聘者而言,无论是否拥有漂亮的“第一学历”,首先要跳出“第一学历”思维模式的枷锁。打铁还靠自身硬,学历能代表一个人的一部分能力,但不是全部。从长期来看,就业市场上永远吃香是真本领。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流动的市场。现代快报+评论员荼白

(校对 许元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