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网站公布,针对寒假前社会反映强烈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恶意涨价、超时段收费等突出问题,全国各地按照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门统一部署,迅速行动、集中整治、立行立改,利用寒假前后一段时间基本完成了非学科类培训收费专项排查整治工作。

广州的情况如何?记者了解到,广州市教育局主动向信访、12345政务服务热线部门沟通了解有关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恶意涨价的信访和投诉举报,部署应对处置措施,市、区各部门未收到有关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恶意涨价的信访和投诉举报。

现状:人均两个以上非学科培训是“标配”

“双减”落地加上中考体育所占比重提高,家长们对体育类和艺术类的培训愈加重视。

记者采访多位家长发现,人均3个或以上非学科培训是普遍现象,体育加艺术两个非学科培训成“标配”。校外学科培训日渐退出的同时,家长们愿意把更多金钱和时间花到非学科培训中。

四年级小男孩铛铛的周末被非学科培训填得满满当当:周六下午英语话剧,晚上篮球课,周日上午小提琴、下午编程。他的同学扬扬则学了围棋、篮球和画画。如果说,上述培训属于“标配版”,那么也有不少家长选择了“高配版”。二年级女生佳佳的培训项目类别堪比“小公主”:分别是花样滑冰、马术、网球、芭蕾舞、双排键琴、音乐基础,美术。“都是因为她喜欢,我就让她学。”佳佳妈妈说。

机构:担心流失生源不会贸然涨价

寒假期间,广州日报记者曾面向家长开展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三成家长表示在“双减”后,对素质类培训的需求增加了。记者了解到,体育类机构的增长幅度尤为明显。“中考体育分值占比越来越大,这对体育培训的促进效果是立竿见影的;相比之下,家长们对于文化艺术类培训的目的没有这么强。”一家体育培训机构的老师告诉记者,跳绳类项目年来越来越受欢迎。“别看人人都会跳,但中考要达到满分标准,还是需要一定技巧的。”

除此以外,参加体能训练、篮球训练、足球训练的女孩子也更多了。需求增加的同时,机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场地、师资、价格,都是家长们考量的因素。“我们没有涨价,反而是通过促销活动希望吸引更多孩子。”一位艺术类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表示,很多孩子一开始都是在尝试的阶段,如果价格很优惠,家长们会愿意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让孩子参加,如果孩子喜欢,那就保证了一个生源。因此吸引家长带孩子来“试一试”是很重要的。如果贸然涨价,也容易流失好不容易固定下来的生源,因此各家机构对于涨价一事,还是比较谨慎。

排查:暂未发现恶意涨价情况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2年2月22日,广州在教育行政部门取得办学许可证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共有723家,其中语言类17家,文化艺术类322家,体育类13家,科技类50家,混业经营(综合类)321家。

寒假前后的专项排查整治工作期间,各区共计摸排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595家(春节期间,绝大部分校外培训机构处于关门歇业状态)。

广州市“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通知,由教育联合公安、市场监管、卫健、科技、文广旅、体育、消防等部门开展执法检查,在区级全面摸查的基础上,对非学科校外培训收费专项排查整治工作情况以抽查形式进行实地督查检查,绝大部分非学科类机构能在显眼位置公示收费标准,对个别未在显眼位置公示收费标准或未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版本)的机构,已由相关区教育局现场责令整改;摸排未发现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恶意涨价行为和超长收费行为(单个培训项目一次收费超过3个月或60个课时),未发现机构存在诱导家长或学员使用“培训贷”缴纳培训费用的情况。但市场监管部门现场检查发现“有机构涉嫌虚假宣传”,正在调查当中。

提醒:一定要将口头承诺写进合同

广州市教育局提醒家长们,理看待校外培训,切不可盲目跟风,过度为孩子安排非学科校外培训,给孩子和家庭造成过重负担。家长要重视发展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必备的身体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基础技能,综合孩子的精力、特点、兴趣、特长等因素科学调整培训方向。

参加培训过程中,要严守疫情防控要求。配合和监督培训机构认真落实扫码、测温、消杀、通风、卫生清理、封闭式管理、缺课登记追访等疫情防控措施,定时定点接送,不在培训机构教学区域扎堆聚集,不给培训机构管理造成困扰。同时叮嘱孩子在培训期间严格遵守各项防疫规定,确保学培训和疫情防控井然有序。

报读过程中要有效规避各类风险,与校外培训机构签订《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合同内容应包括培训项目、课程设置、培训班次、培训时间、培训地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如何办理缴费和退费等,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可以先试课,待认同授课方式后,再签订后续合同,一定要将口头承诺写进合同,尽可能降低消费风险,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执行缴费规定,坚决执行“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学生培训费用”的规定。交费时一定要向培训机构索取与培训机构名称相一致的税务发票,切实维护合法权益,避免权益受损。请将培训费用通过扫描培训机构二维码缴纳至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银行专用监管账户,确保资金处于监管状态下,以免造成经济损失。

如发现校外培训机构有违反中央、省、市“双减”政策规定的培训行为,特别是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恶意涨价、违规倾销课时、价格欺诈、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问题,请及时向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举报投诉。(记者刘晓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