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昌义(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江苏省科普作协科幻专委会主任)

还记得看《流浪地球》第一部是在疫情发生前,四年前的春节,在朋友圈转发了无数的推荐,还写了三篇影评,那时候真的是满腔热血都想为《流浪地球》一吐为快。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人和影迷都经过了如此艰难的三年后,终于在影院看到了《流浪地球2》,感觉真的不容易,也看到了中国科幻的突飞猛进!

这次《流浪地球2》应该比上次会少很多争议,因为第一特效不错。开场就有巨大的太空电梯镜头,还有围绕太空电梯的空战镜头,以及月球的塌陷等等。这些特效大致有3000多个视效镜头,同时还额外增加了1000多个面部视效镜头。像去世的吴孟达老师再次出现在镜头前,片尾年轻的刘德华,都是面部视效的体现。


(资料图片)

而这些特效有90%来自国内公司,如参与过《流浪地球》《独行月球》的江苏企业MOREVFX(墨境天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MOREVFX在《流浪地球》的2003个特效镜头制作中就承担了其中800多个视效镜头。而特效之所以能有如此保证,也是因为四年前《流浪地球》的精彩实验,即学习了国外特效技术,也吸引了众多国产特效公司的参与。

在这四年中,这些特效公司生产出了《独行月球》等大片的精彩视效,也为今日的《流浪地球2》做出了精彩铺垫。

此外,为了让“移山计划”更加真实,《流浪地球2》还邀请了同样来自江苏的徐工集团提供了众多工程装备。据报道,徐工集团先后投入了42款61台主机设备、400多套零部件及车间道具,61套三维模型、319名工作人员,在起重、土方、道路、高空、环卫、安全及应急救援等成套化设备上提供了相应保障方案,为《流浪地球2》的“移山计划”展现提供了硬核保证。

当然,有了特效保证也不一定就能说是一部好电影,《流浪地球2》之所以能吸引大家还在于剧情和故事架构。

第二部的故事架构一方面要衔接第一部,作为前传要对应上第一部里的情节,同时还要补充完整小说中没有展开的部分,另外还要为第三部打下伏笔。从这一点上来说,第二部的故事真的不容易。

像电影首映的2023年1月22日就是刘培强的生日,MOSS的名字是来自于550W,这些对应的环节保证了第一部第二部的完整性。

同时为了解释“流浪地球”计划的产生还补充了“数字生命计划”“移山计划”“逐月计划”“方舟计划”,这四个计划对“流浪地球”计划的产生真的是非常好的铺垫。“数字生命计划”的否定导致了太空电梯遭到恐袭,而太空电梯的毁灭也导致“方舟计划”提前失败以及“逐月计划”的启动。而“逐月计划”的启动失误也导致了“移山计划”的提前启动,随后也才有了“移山计划”改名为“流浪地球”计划。

这些故事情节一方面是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另外太空电梯遭到攻击、月球行星发动机过载这些危机产生也保证了电影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矛盾,也就保证了观众看三个小时不会枯燥。

片尾的彩蛋暗示了还会有第三部。第三部应该是关于2078年的氦闪危机以及前几次危机的背后黑手MOSS,由此展开,也就会有了小说中地球联合政府和反叛军的剧烈争斗,相信会有更精彩的故事发展。

另外为了故事的严肃性,《流浪地球2》剧组还聘请了中科院科学家担任科学顾问团,来为整个故事做支撑。

当然就故事结构而言,全片也并不是没有漏洞,比如291个航天员自我牺牲点燃核弹,这个情节非常有泪点,但同时刘培强也因此飞回空间站就有些牵强。不过瑕不掩瑜,这部分一闪而过并不影响整部剧情。

有了故事和特效还不够,最关键的还是这部电影所传递的价值观。

电影中金句不断,比如李雪健所说“团结,延续着人类文明的火种”。而团结也回应了第一部电影中的核心,正是由于全球救援队的中外志愿者面对危机众志成城才成功点燃行星发动机,引爆木星气体。而第二部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阐释得非常到位,特别是为了引爆月球核弹,那句“中国航天队,五十岁以上的出列”,真的让人非常泪目。还有那句“无论结果如何,我选择希望”以及对第一部的回应“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台词,这传递的希望不仅影响了电影的走向,也让影片外的观众感同身受。

我认为,这几年,疫情带来的最大的伤害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希望就是对未来最大的确定性。

有了希望,就明白未来才会成功,投资才会有回报,计划才有可能会实现。而失去了希望,也就失去了未来的期望和计划,我们也就不敢投入,也就少了发展。这也许是疫情三年之后看到《流浪地球2》的最大感受,要重新找回对未来的希望和确定性,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好。

推荐内容